2008年3月19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爱心表达与契约精神
瞿方业

  几年前,一部反映发廊妹生活的电视纪录片《姐妹》在全国各地热播。此后,片子主人公章桦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:从被拍,到拿起DV拍摄别人。她以此作为自己新的事业,把镜头对准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。两年前,她开始关注身患不治之症的衢州小姑娘小双(化名),并为她筹到了10万元捐款。让章桦想不到的是,2008年初,小双把她告上了法庭,要她退还9万元捐款(3月12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“好心得恶报”的事并非孤例。如果施爱者常常得到“恶报”,爱心将失去生存的空间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沙漠化、功利化。所以,实有必要对这种不正常现象进行分析,寻找根源,找出解决之道,以利于爱心通过合理的渠道得以表达。
  从这起纠纷产生的原因看,章桦帮助小双筹到10万元后,将善款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,而当小双因现实原因更换医院时,她担心善款不能完全用于医疗而拒绝将之交给小双的家人。在此过程中,爱心大使变成了类似善款监控者的角色。且不说爱心大使直接监控善款的方式是否妥当,通常来说,监控者与被监控者发生意见分歧是正常现象。如此看来,是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导致了角色关系的转变,而角色转变后矛盾的发生,则影响到了爱心的纯洁性。可见,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并保持爱心大使的形象,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。
  在过去,无论是传统乡土社会还是计划经济时期,个体之间的援助很多情况下发生于熟人之间,双方原本就存在共同的信任关系,援助行为很容易正常发展。而市场经济条件下,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多地是在陌生人之间。此时的信任如何建立?
  契约是现代诚信的基石,这是成熟市场经济社会总结出的有效经验。其实,章桦后来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,她后悔没有从一开始就与对方签合同,就是现实对于契约精神的自然需求使然——如果以合同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写清楚,虽然这样麻烦一些,有点照章办事的冷冰冰的文牍主义,但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反倒更容易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。
  另外,要保障受助者对爱心大使的信任,除了契约之外,还应当建立起一些制度性措施来对具体事务进行操作,让爱心大使脱离善款监控者的角色。这就需要社会能逐渐从现实中总结经验,让民间自发的爱心能通过完善的机构来表达。比如,对于民间自发成立的援助基金,必须建立正当合法的机构来进行操作,并在现实中逐渐完善操作模式,以让善款能完美地用于受助的意图中。而这一切,需要逐步完善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